說實話銅錢被取代不是沒道理的,一貫四斤多,拋開黃金,小平太五百貫錢能有二千斤,等于一噸多。這么想來,難怪到了唐代仍舊是用布帛彩繒做一般等價物。就是回鶻突厥勒索唐政府也不要銅錢金銀,就要各種絹布。
有人認為這是錢少不敷使用的緣故,但是實際上在開天年間開元通寶的年鑄造量已經(jīng)達到驚人了百萬貫之巨。即使安史之亂大規(guī)模的破壞了北方的錢監(jiān),到了代宗劉晏執(zhí)掌財計時也已經(jīng)恢復到超過三十六萬貫。
參考到唐政府不論是早期的租庸調(diào)制還是德宗時的兩稅制,實物稅中的糧米和絹布仍舊占據(jù)大頭。經(jīng)常看見史書上說發(fā)大盈庫絹五萬饗軍,發(fā)戶部錢(這個錢指的是財物)彩絹十萬助軍。
癥結即在于銅錢的價值不夠大,不足以應付市場交換的大額支付需求。當然他輔幣的地位即使到二十一世紀也沒有動搖。
畢竟隨著商品經(jīng)濟的日益活躍,數(shù)百貫上千貫的錢款交易已經(jīng)日見不鮮。雖然升斗小民仍然汲汲于每日幾十個錢甚至十幾個錢的收入。但是仍舊阻擋不了貴重金屬逐漸成為市場主流貨幣的趨勢。
反正把大部分的錢和黃金都買了絹絲,捆吧捆吧套個兩輛小板車就完事了。和綱良叔父還有家里的婆婆媽媽們告辭,就帶上阿吉護衛(wèi)著山內(nèi)義勝上洛去也。
靠著五十名英武勇銳的武者護衛(wèi)毫無阻礙的到達了江尻,換上船,去往南伊勢津湊。
如今伊勢國司北氏威勢更盛了,居然徹底打趴下了神戶氏,塞了一個兒子過去,幾乎臣從化神戶氏了,南伊勢的環(huán)境大為好轉。甚至北伊勢的長野氏也開始慢慢低北氏一頭,隨著長野大外記植藤的去世,勢力愈發(fā)衰退。
其他人可能感覺沒有那么靈敏,戰(zhàn)國時代哪天沒有大名家被干趴下。可小平太知道,號稱日本小戰(zhàn)國的伊勢國都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統(tǒng)一的曙光,劇烈的兼并戰(zhàn)爭已經(jīng)開始了,天下的統(tǒng)一就要在這一兩代人內(nèi)達成。
就這樣無驚無險一路平順的到達了京都,山內(nèi)義勝立刻遣人去御所匯報(我又來送錢啦!大哥快安排我插隊見面),順便打聽長尾景虎的去向。
剩下的人大家都各自安置,小平太也要處理絹絲。先是讓阿吉聯(lián)絡上京中的大商座,對方派了兩個老練的使用人(番頭,手代,見習這些我不確定稱呼是否普及,但稱呼為使用人是絕對沒錯的)來查看甲州絲和絹布的質量。
小平太心想,這都是我費了半天口水親自半買半搶來的最好的貨色,怎么會不好。那幫山內(nèi)府中町的商人如今心頭指不定還在滴血呢,小平太可是壓到進貨價拿的貨,等于在割他們的肉。
果然那兩個使用人是老于采辦的熟手,一個人查看甲州絲的色澤,質量,重量。另一個人擼開自己的袖子,以半截手臂做標尺,一截一截的估量絹布的長度是否達標。再細看絹布的經(jīng)緯編織,是幾橫幾縱,判斷絲線的密度。
沒有多久,他們兩人的手腳很快。商人嘛,時間就是金錢。兩人表示對小平太的貨很滿意,拿出算盤,噼里啪啦打出一個價,小平太看了看算盤上的數(shù)字,又撥了兩個珠子,那兩個使用人表示接受。小平太心里默算了一下,這樣扣除車馬運費一千貫的貨能有二百多貫的利潤,于是合作愉快。
很快就有伙計牽著兩匹馬跑過來把這些絹絲都給拉走了,送來了金銀各自若干。并且現(xiàn)場給小平太稱重,表示童叟無欺。
小平太顛了顛裝錢的盒子,確實壓手,人家開門做生意也不會在這種東西上少那么三兩五兩的。
打開盒子,看了看,西國的銀子也被打成銀判的樣式,主要是山名氏的但馬生野銀和毛利氏的石見銀,含銀量很有保證,西國通用。都是標準的硬通貨,一點問題都沒有。小平太倒是想看看石間銀上有沒有毛利元就的花押,很可惜,并沒有。
還沒清點完錢款,就聽到阿吉跑來說去御所的武士回來了。
小平太趕緊讓阿吉在這把錢都收起來,然后看好,自己跑去聽消息。果然長尾景虎還在京內(nèi),住在近衛(wèi)家的別院內(nèi),還有隨從大軍二千余人,正在鼓動將軍趕緊討伐逆賊三好氏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