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院一派安詳,薛媽媽已經進了廚房,指揮丫鬟們剁餡燒水架蒸籠,親自碾碎芋艿,張羅著做芋餃。沈淵聽見聲響,沒有驚動人,悄悄貓到窗下探看。
薛媽媽梳著一絲不茍的低髻,衣裳干凈齊整,她一輩子伺候東家,雖然命運坎坷,卻從不怨天尤人,靠著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傳手藝,一步一步腳踏實地,最終在深宅大院站穩(wěn)腳跟,從小丫鬟做到了管事媽媽,膝下也有兒孫環(huán)繞,一生很是知足。
這樣的一位媽媽,無法選擇出身,打從降生開始,基本上就奠定了人生的方向。可她心胸坦蕩,樸實的本性與生俱來,樂于接受上天所賜的即成現實,憑著自己的雙手闖出了一條成果可觀的路。
沈淵頭一次來到山莊,不能和男人們一起喝酒劃拳,在屏風后吃點心,最喜歡的櫻桃饆饠就是薛媽媽所制。州來好廚子不少,薛媽媽是女眷,進出后院閨房方便,尹淮安就做了主,讓她包攬下沈淵院里飲食。
據說往上去查,薛媽媽的婆母曾是尹淮安父親的奶娘,兩個男孩子吃同一個人的奶水,從小一處長大,情分非比尋常。薛媽媽有四個兄弟,娘家只是尋常仆役,到了年紀由主人做主婚配成家,嫁過來時,夫婿已經在替尹老莊主看管京郊倉庫,家中有了一處小宅子安置婆母居住,還能雇得起下人。
后來夫婿過世,娘家兄弟又無一肯幫扶,家計一度艱難,好在留下了三個兒女,薛媽媽自有骨氣,不肯寄人籬下,獨個兒勤苦勞作,拉扯孩子長大,日子慢慢熬出頭,在山莊上下也頗得贊譽。
至于她那四個兄弟,辦事不肯出力,頭腦也不靈活,尹淮安未掌家時就看不過眼,甫一接手莊務,好巧不巧捉出其中一個養(yǎng)的好兒子偷竊,立刻賞下二十棍子,全家發(fā)賣出去。
這事兒自始至終沒瞞著薛媽媽,她也不開口求情,似乎老四家的小女兒來尋過,她雖然見了,卻不應下,只是拿了個小包袱,里頭是些細軟,叫那孩子自己收好,往后路上好歹是個傍身。
沈淵從尹淮安處聽來這些,對薛媽媽更添好奇。起初她的印象不深,只記住是個其貌不揚的婆子,說話不多,做活踏實,對廚上諸事尤為精通,卻不想也是性情中人。
“嗞啦”一陣熱油響,沈淵放開回憶,看見薛媽媽守在灶臺前,向鍋中投進剁碎的酸菜,加細細的青紅椒末兒快速翻炒,酸辣香味崩裂開來,彌漫了整間廚房。邊上已經有兩碟抹了雞蛋微炸封口的豆腐卷子,看這架勢,大約是再炒個下飯小菜。
那酸菜是上月新腌出來的,封存在地窖里,今兒頭一次拿來入簨。灶臺上還放著一棵,尚未洗去鹽粒,葉片變成淡色鮮黃,邊緣微微蜷曲,幫子仍然飽滿脆爽,想來是留給下人們做菜的。
另一邊水氣蒸騰,白霧繚繞,捏作三角樣的芋餃下鍋,丫鬟挽高袖口,握著長柄湯匙輕輕攪動,湯水近似乳白色,很快沸騰。薛媽媽熄了火,轉身掐來一把肥壯的蒜苗,快刀切碎撒進湯里,吩咐丫鬟去取碗勺來。
芋餃煮熟,個個漲鼓了身子,青綠蒜苗作點綴,浮在湯面上圓胖可愛。薛媽媽挑了嫩嫩的仔雞腿肉,加少許過油豬瘦肉、一點點蝦仁提鮮,滴進麻油,用雞蛋清攪打上勁,香味透過芋皮兒向外鉆。皮兒也是別具一格,芋艿蒸熟剝凈搗成泥,一點點調入薯粉,色如白玉,細膩軟糯,做熟了嫩滑濃稠,滴水不漏。
薛媽媽開始盛裝食盒,沈淵沒有再看,笑意不自覺已經浮上唇角,輕抬腳步回了正房。兩個人一起回來,盛秋筱先她一步進屋,右稍間門開著,能看到里面人已在收拾行裝。
小敘大成,盛秋筱如愿以償,打消了小閣主秋后算賬的念頭。沈淵慣不會向人妥協(xié),自己也謹慎,卻出乎意料地栽了一腳。秋筱字字謙遜,只說丫鬟癡心妄想該當罰,半句不提自己撞破花魁密會尹莊主,可越如此越讓沈淵心煩意亂,不得不掂量這位姓盛女子的膽量。
“打發(fā)一個小菊,對夫人或小姐都輕而易舉,隨便找個什么由頭就好。可這丫頭跟著我,我腆著臉自稱一句她的主子,夫人抬舉我,若是讓別人看見幾日不見,身邊忽然換了婢女,難保不會有風言風語。說我一個倒也罷了,只怕對冷香閣名聲有損。”
好個名聲有損,沈淵只怕盛秋筱是忘了,冷香做的青樓生意,若要“顧惜名聲”,還要不要活路了?
馬車噠噠踏上下山的青石板,沈淵臨時起意,讓緋月和緋云帶小菊去后面坐小車,自己和秋筱獨在一處。
她其實看得出,盛秋筱還是友善的,懂得依附于自己,沒有反心。大概是冷香閣中人人都傳,花魁娘子辣手無情,平日病怏怏不能行動,憋壞了脾性,總愛折磨別人出氣。秋筱寧肯寒天守候,也要把握一個不大不小的把柄,保住自身不會受小菊連累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