籀文也就是大篆,之所以被稱之為大篆,是因為周宣王時期的太史籀改良了原來的文字,因而有籀文的稱呼。
在初唐時期,曾出土了十方先秦時期的石鼓,上面刻著籀文詩篇,因而籀文也被稱之為石鼓文,這十方石鼓,流傳至今。
秦石繞到了石碑的前方。
石碑大概半尺寬,露出地面的部分有兩尺長,上面刻有文字。只因時代久遠,不少字跡已然模糊,甚難辨認。
石碑上的字體,工整圓融,古茂遒樸,秦石一眼就能辨認,這的確是大篆無疑。
“成周定鼎,率土皆臣,日星所在,不以人牲,立此地社……”
秦石仔細辨認著石碑上的銘文:“……太史……馮相鳩……保章……”
碑文有一部分已經(jīng)無法辨認,秦石無法將其譯讀,但其他的大篆,卻不算難辨認,秦石稍作琢磨,便將內容給翻譯了出來。
“周人立下的碑?!”
內容翻譯過來之后,秦石卻一臉驚悚。
石碑的字數(shù)不多,可內容之豐富,已經(jīng)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“這話……什么意思……沒什么意義?。 ?br/>
老徐兩手別在身前,不解地問道。
秦石搖了搖頭。碑文對老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可言,可對秦石來說,每一個字里面都蘊含著龐大的信息量。
這就是有文化跟沒文化的區(qū)別。
“成周”二字,自身就是歷史學家可以研究終生的課題。
成周是西周的都城,位于洛陽。武王滅商后,便開始建造成周。但成周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(xiàn),是在武王的兒子,周成王五年的銅器金文上。
但在歷史資料上,西周的都城,是豐、鎬,所以成周的歷史地位,有些令人難以捉摸,因而有歷史學家認為,成周是陪都,用來安置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。
所以碑文里有“成周定鼎”四字,可以佐證一段歷史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