魔鏡探測出來的露天煤礦所在地,恰好就在前往帕特雷城的土路上。
三天之后。
露天煤礦所在地,人聲鼎沸。
超過一半的野民奴隸,一部分尼塞小村村民監(jiān)工,還有三分之二的護(hù)衛(wèi)隊成員,全部被威廉征調(diào)過來,掘地三尺,把這段土路挖得溝壑縱橫。
因為工具缺失的原因,在威廉的魔鏡指導(dǎo)下,這處露天煤礦不得不挖成了樓梯模式。
每隔一米就有一處幾平米大小平臺般的樓梯,十米深的煤礦就有十層的樓梯,而在十層樓梯的下面,就是煤礦石所在。
大批量的野民奴隸就窩在那里,用簡陋的工具開采著煤礦,裝在籮筐里,再一層層接力運到地表上面。
早有野民奴隸等在那里,把它們搬到了獨輪車上,然后吱呀吱呀推著獨輪車,就往尼塞小村趕去。
在新的尼塞小村某個專門劃出來的空氣上,早有一幫野民奴隸,手持木棒等待多時。
這幫野民奴隸多是身材健壯之輩,充當(dāng)碎石工的角色。
煤礦石一傾倒下來,這幫野民奴隸就甩開膀子,揮舞著大棒,大干特干起來。
作為獎勵,他們在吃飯的時候,可以額外多分到一碗甜粥。
砸碎的煤粉被運到磚坯附近,那里堆放著粘土。
按照百分之八十煤粉和百分之二十粘土比例混合,再加上適量的水,不斷均勻攪拌,成為一堆黑糊糊的煤泥。
這方面的工作,由制作磚坯的村民負(fù)責(zé)。
這些煤泥就是制作煤餅的材料。
沒錯,威廉要制作的取暖和煮水工具,就是他前世小時候農(nóng)村隨處可見的蜂窩煤。
蜂窩煤著火快,溫度高,燃燒時間長,使用方便,制作簡單,無煙無味,利用效率也比單純使用煤炭要高,正是威廉想出來解決野民奴隸取暖和村民煮水問題的方法。
光有煤泥還不行,還需要制作蜂窩煤的模具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(jìn)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