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~
這是一場遭遇戰(zhàn),雙方其實都沒想到會在這里遇到對方。
一個名叫‘伊勒德’的青年坐在馬上,調整著手里的弓。
他是黃金家族的后裔,如今卻成了喀喇沁部的一個普通牧民,“喀喇沁”的意思是“看守者”,如今已被皇太極分為喀喇沁右、中、左三旗。
伊勒德所在的是左旗,旗主名叫色棱,兀良哈人,如今被封為清廷的固山貝子。
喀喇沁部很多年以前是由伊勒德的祖父巴雅思哈勒統(tǒng)領的,與林丹可汗有矛盾。喀喇沁部企圖聯合楚朝勢力和林丹汗抗爭,但楚朝對此采取了袖手旁觀的做法。
結果喀喇沁部大軍潰散,喀喇沁黃金家族首領和所擁有的人口被殺、被虜,所剩無幾。而兀良哈人在色棱的率領下歸附后金,因而保存了實力。
接著,色棱在后金對林丹汗的征戰(zhàn)建上功勞。從此,喀喇沁部領導權由黃金家族徹底轉入到兀良哈人手中,色棱成為喀喇沁部的新領主。
幸免于難的伊勒德則成了色棱的左旗下的旗丁。
今天伊勒德本來是帶著幾個族人在打獵,忽然聽說有一支三千人的楚軍過境,旗主色棱下令擊潰他們,搶奪他們的盔甲和馬匹。
此時,伊勒德調好弓,跟著兩千蒙古大漢高呼了幾聲之后,便縱馬向這只楚軍沖了過去……
他們并不講究太多戰(zhàn)法,或者說,對于他們而言,戰(zhàn)法本就是融匯在身體里的。
馬蹄踏在雪地里,很快,蒙古人便沖到了楚軍三百步之前。
不需喝令,他們操起身上的長弓,吊上輕箭整備拋射。
伊勒德有兩張弓,一張騎弓,一張步弓。
一般蒙古人使用騎弓,吊射輕箭可達到一百步,直射能達到二十步。而伊勒德吊射可以達到一百五十步,下馬步射還能更遠更準。
很快,蒙古人策馬到了楚軍兩百步之前。
伊勒德見到眼前的楚朝騎兵最前排有人端著火銃。他知道楚軍的火銃最遠能打到一百步左右,于是決定在一百五十步的時候便開始拋射。
自己這邊只要挨過第一輪,弓箭能比火銃更快的打出第二輪、第三輪,這些楚朝便只有潰逃的份……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