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融笑道:“你倒機靈。那你就好好辦事,將來說不定真能去皇城當差?!?br/>
“謝公子成全!小人這就快馬回去報信。”
“今天歇一天,明日再走。”
“公子......”
“回去看看你娘,她想你了?!?br/>
男子眼眶一濕,重重地向王融磕了個頭。
......
荊州郡學內,王揚正吃得不亦樂乎。
這是他穿越以來第一次吃上白米飯,配上黃澄澄的雞湯、脯醬炙白肉、豆豉蔥白木耳(當時叫“木耳菹”)、再加兩樣新鮮時蔬。
此外還有一道很有特色的美味,用荷葉包裹米飯和魚片腌制而成,名叫“裹鲊”?;秀遍g,竟讓王揚吃出點壽司的意思。
難怪王羲之很喜歡這道菜,還寫過《裹鮓帖》,言“裹鮓味佳”,現在看來還真不是虛言。
劉昭一面殷勤勸酒,一面接起《尚書》的話頭。王揚飲酒半酣,也再不限于訓詁考證類的解經方式,他之前選取這類話題是為了取信于人,不被駁倒?,F在既然聊開,王揚也不再拘謹,圍繞《尚書》大談其筆法義理,繼而延展上古兵制、刑法,聽得劉昭心花怒放,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。
在美酒的催化下,兩人也越來越親近,劉昭干脆稱呼起王揚的字——“之顏”來,代替了有距離感的“王公子”。
庾于陵更是對王揚佩服得五體投地,見王揚酒盞飲空,親自站起,為其執(zhí)壺添滿。王揚也是談興大發(fā),再加上薄醉之際,竟不自覺地用出現代茶酒交際禮儀中的“叩手禮”,五指彎曲,輕輕叩向桌案三聲,嘴上道:“謝謝謝謝?!?br/>
庾于陵和劉昭見此都是一愣。
王揚也發(fā)現不妥,正想隨意打岔過去,劉昭道:“之顏是義興人吧?我聽說義興風俗,飲宴時以指叩桌,以助談興,也是示意諸人靜聽之意。”
還有這個說法?!
王揚笑了笑不置可否,隨口道:“先生果然博學,涉獵廣泛。既然離家就不談家中之事,還是說《尚書》痛快?!比缓蟊憷^續(xù)談起《尚書》來。
王揚說的前半句本是酒桌上一句隨口夸贊的話,但劉昭卻因為之前就知曉的“叩桌”一俗,先入為主,認為王揚一定與義興有關。所以王揚夸贊他的話聽到他的耳中,就便成了王揚默認此事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