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板看著阿五純真無邪的大眼睛,不疑有他,臉上有些掛不住,問道:“是哪家?我跟您說,不少小作坊都習慣糊弄事,看著要價低,其實不會精心做的。”
王揚心中默默給小阿五點了個贊,拍拍阿五的頭,很自然地接話道:“可那家要兩天,我希望明天就能拿到?!?br/>
講價二人組編起瞎話來都不臉紅,可謂配合無間。
老板忙道:“明天中午前就能做出來!”
“那我在你家做,給你四十錢......”
“你——”老板正要發(fā)作。
只聽王揚續(xù)道:“每扇四十錢。做得好,一共三十把扇子就都在你家定了,要七天內做出,你做不做的到?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注:①胡三省以為折扇在南齊時已有,即“腰扇”,此觀點學界已駁斥甚明,不贅。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參看周一良先生《魏晉南北朝史札記》、楊祥民《扇子的故事》。
②【作者有話說】里引的文獻,“舂之為粢”的“粢”字,中華書局2022年版作“左米右咨”,但這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,所以我用的是楊雄《方言》里的“粢”字,異體同義,專指稻米磨成的餅。
③其實之前每一章下的【作者有話說】都會引一條和那章內容相關的史料,或與正文中的器物飲食相印證,或叩那章主題,暗示章中某個想法的來源,或表明章中所反映出的當時社會之禮俗風氣。
但系統(tǒng)不知道怎么搞的,很多都沒放出來,問了后臺,說是直接發(fā)發(fā)不出,得改動一下才能行,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,多加了個句號就放出來了,也是神奇。所以如果看到之前“作者說”中有“句號連連看”的現象,不要奇怪。。。。
“七天內三十把?這時間太趕了,價格又壓得這樣低,就算做出來,質量也不會好......”老板興致缺缺地抱怨不停。
王揚輕松一笑:“那如果我說,七天后,每把讓你掙一千錢的話,你怎么說?”
“多少?!”老板瞪大眼睛,懷疑耳朵出了問題。
“公子說一千錢!”小阿五豎起一根手指。
王揚笑而不語。
“公子是來拿我尋開心的?”老板臉一沉。
“本公子哪有這個閑工夫?三十把扇子要十把黑柄,二十把原木色柄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