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,終于明白了,怪不得這小童對自己這般不友好,原來敢情是把自己誤認為了要進山來抓什么人了!
聽這意思,怕是這山中應該有什么逃犯之類,而誤認為自己是來這山中趕盡殺絕!怪不得一直對自己都如此不友好,原來問題的癥結在這里……。
楊云自是清楚,在現(xiàn)今的時代,跟后世的現(xiàn)代化社會還是有很大區(qū)別,現(xiàn)在的這個時代,有人犯事了,甚至是犯了殺人的大罪,實在是走投無路,跑到深山里剃度當和尚,或者從此隱身于某個道觀當?shù)朗俊?br/>
一旦成功轉變身份為和尚或道士,官府對和尚或道士,一般不會一廟一觀地去查每個和尚或道士的過往。
官府、司法與執(zhí)法機構也有一條不成文的暗風氣,對于一個犯了事的人,如果實在不是什么十惡不赦之人,有上官點了名的一定要拿到繩之以法的人,這犯法之人已經了卻紅塵,不再在紅塵中行走,成為化外之人……。
這種人等于是已經再世為人,那么也就隨他去,在執(zhí)法的過程中,也就睜一眼閉一只眼,按照上天有好生之德原則,放人一條生路,不再去窮追不舍地再去追究他。
如此一來,犯過法的人,等于是讓其二次為人。人身難得,即便是一個罪犯,也不應是全都應該趕盡殺絕。
水滸傳里的魯智深不就是這樣,一怒之下,三拳打死了鎮(zhèn)關西,后來不得已逃到了五臺山當和尚。殺人犯法的事兒,就這樣一筆勾銷,后來也沒怎么的……。
包括明代的建文帝,有傳言朱棣占了南京城,建文帝焚火自焚,但實際上也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,說建文皇帝其實并未自焚,從皇宮逃跑,后來來到了浙江余杭良渚一帶的一座大山里,當了和尚。
這個傳聞,直到后世二十一世紀,仍被傳的活靈活現(xiàn),建文帝在浙江余杭隱居的山,也被后人取名為東明山,所出家為僧的寺也改名為東明寺。
楊云前世的時候,在一家公司上班,有個玩的很好的同事,家就是住在東明山附近的一個叫東明山居的小區(qū)里,周末和節(jié)假日的時候,去過好多次東明山、東明寺,是以,對這多少還是很了解的。
且不說明初的建文帝,還有明末的闖王李自成,兵敗九宮山后,也有人說李自成并未被人殺死,后來也是出家為僧,活到很大歲數(shù)才去世。
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,在這古代,當一個人走投無路,窮途末路的時候,出家歸隱,做個和尚或是道士,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,至少在性命上,很大程度上,還是能再活于世。
從這小童的話中,想必八成是這樣,可能是有他認識的什么人或者親人,可能是犯了什么法,沒辦法下,逃到了這終南山當了隱士,很有可能,這小童自己也是屬于犯了律法當中的一員。
而他是把自己這一波人當成了要么是仇家要么是官差,來抓犯事之人,態(tài)度不友好是已經相當不錯了。
看得出來,如果自己要執(zhí)意再翻過這峭石,再往里面走的話,小家伙怕是要與自己這一波人來個你死我活的決斗,都不是不可能。
“小弟弟,楊某對天發(fā)誓,楊某一干人進這終南山,絕非如小弟弟所想的,是來抓什么人的,楊某的確是奉朋友所托,千真萬確,卻是來找?guī)讉€很重的朋友的,楊某所言,若有半點虛假,愿不得好死!
小弟弟人小智高,聰明絕世,不錯,楊某所攜帶的這些隨從護衛(wèi),的確不是普通的看家護衛(wèi)之輩,確實是行伍之人,個個身手不凡。
不過,請小弟弟放心,這些人隨楊某前來,絕不是來抓什么人的,他們是護衛(wèi)楊某安全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